品读原创半福堂一半幸福赠与顾客,一半幸

2023/11/10 来源:不详

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71201/6196943_0.shtml

作者:崔修建

来源:《品读》年第8期

半福堂,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饭馆,藏在哈尔滨的一条窄巷里。

饭馆老板姓余,不到50岁,谢顶多年了,胖乎乎的,慈眉善目,喜欢站在门口,像个心事简单的门童,满面春风地迎来送往。

半福堂,是个有味道的名字,颇具百年老店的神韵。我喜欢有味道的东西,譬如一件雕花镂凤的老家具,或一把锈迹斑斑的镰刀,隔着长长的光阴,仍能清晰地嗅到某些沧桑的味道。

能够给一个十分寻常的小饭馆,起一个味道浓郁、叫人浮想联翩的名字的人,该有着怎样的一颗玲珑心啊?

所以,我愿意舍近求远、穿街走巷去老余的特色鲜明的饭馆,有时只为点一盘尖椒炒干豆腐,或一盘鱼香肉丝、一屉驴肉蒸饺,有时干脆什么也不点,只为见一见悠然自乐的老余。处处皆有味道的饭馆,自然会散发出不可抗拒的诱惑。

半福堂的年龄,比老余还要大,是曾祖父留给祖父的遗产,再传到他的手上时,已超过整整一个甲子了。老余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市工商局上班,工作一直顺心顺意。那年,突生重病的父亲,不想让半福堂的生意夭折在自己手上,硬是逼着他辞去了工作,回来照料饭馆。

近几年,饭馆周边盖起了一栋又一栋高楼,也出现了好多家高档酒店。那片区域几次被列入动迁规划,侧墙上还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老余的邻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饭馆仍在经营着,生意算不上兴隆,但也没萧条到门可罗雀,始终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一日,跟老余闲聊,我慨叹:“这年头开一家饭店容易,持久地开下去却很难,几乎每天都有饭店开张,也有饭店倒闭,半福堂能开这么久,实在难得。”

老余淡然道:“这几十年来,半福堂的经营也是磕磕绊绊,兴盛过也衰落过,甚至有过关门闭店的危机,但最终还是挺了下来,只因为几代人都守着一个相同的理念,就是开饭馆要赚钱,更要赚幸福。”

“赚幸福?”我有些困惑。

“是啊,不管是常来的老顾客,还是偶尔光临的新顾客,进门来,就像回到一个熟悉的老地方,点上几道喜欢的家常菜,一边品味一边打捞时光里某些难以磨灭的记忆,饭菜里便多了一些非同寻常的味道,也自然就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看到顾客开心地来、开心地去,我也跟着开心啊。”

原来如此。

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半福堂,菜品更新的却很少,更算不上“高大上”,但每样都接地气,都挺亲民,就像店里那些老胳膊老腿的旧桌凳,一点儿也不时尚,却有着古风依然的味道。

老余曾告诉过我:“半福堂”是祖父的一位朋友帮忙起的名字,意指钱财不贪多,幸福不独享,一半幸福赠与顾客,一半幸福留给自己。

有福同享、共品,不仅是值得赞赏的经营理念,还是极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我敬佩那位命名者的聪慧。

有时,我也会跟慕名而来的年轻顾客聊上两句,问他们怎么会来这样老旧的小店里吃饭?他们便笑着说,来感受一下长辈们时常念叨的老味道,顺便抚一抚浮躁不安的心……

老味道——看来不只是我这样有了一把年纪的人喜欢,年轻人也喜欢啊,尽管我们的喜欢并不相同,那又何妨?有时候,我们寻寻觅觅的,不就是那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味道么?

后来,听说半福堂就要搬家了,我特意去坐了坐,像是辞别一位即将远行的老友。那天,老余的眼睛红了。走出巷口,忍不住回头,我看到老余挥动的手,像风中摇曳的枝杈。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春花三月的一天,再走到那个熟悉的巷口,那里已变成机器轰鸣的工地。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老余去了哪里,半福堂后来的命运如何。

一日,外省一位文友请我推荐哈尔滨有名的老饭馆,我脱口而出:“去半福堂吧。”随即哑然。

我恍然发觉,有一种味道,注定无法忘怀,就像生命中某些细碎的情节,时光越远,记忆反而越是清晰。

原标题:《半福堂》

编辑:胡图郭艳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