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美食评选锅包肉高居榜首重发2
2023/5/2 来源:不详白颠疯 http://m.39.net/pf/bdfyy/zqbdf/
鼠眼看世界作者:莹小猪-01-26
热爱生活的小伙伴们,感谢大家热情参与,《鼠眼看世界——我最喜爱的哈尔滨菜》共收到人有效投票。皓子激动的宣布:锅包肉以压倒性优势夺得状元,杀猪菜位列榜眼,探花由酱茄子和尖椒干豆腐分享啦!
在此也对被忘记列入调查名单的大骨棒说声抱歉,我们会不断完善与改进的!
因可以多选,总数超过%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锅包肉”的前世今生吧!
你知道吗?锅包肉的前身是“焦烧肉条”,(我都忘了焦烧肉条什么味了!)
郑兴文(—)是郑家从厨第一人,父亲郑明泉是京城颇具实力的大茶商。郑兴文14岁就随父亲走南闯北,驰骋商界,对各地美食有所了解,后发展到不仅喜食美味,还对饮食文化、菜肴制作产生浓厚兴趣。16岁时被父亲送到官府人家学习官府菜的制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技艺长进很快,20岁便能独立操作,并根据自己的见解不断对所学菜式加以改进、创新、完善,渐渐地形成了“郑家菜”独有风格。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五,由本家,黑龙江省中外交涉局郑国华举荐,郑文兴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滨江官道衙门,成为官厨。
当时府中官员经常要与在哈的俄国人打交到,为了招待外国使节,道台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想,郑兴文把一道咸鲜口味的“焦炒肉条”改成酸甜口味的肉片,给洋人品尝,洋人食后大加赞赏,以后洋人再到府中就点名要这道新式的“肉片”,为了区别这两道菜,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制作方法给它起名叫“锅爆肉”。郑兴文为了迎合首任道台杜学瀛的南方口味,他结合了北方熏制方法与南方卤味的特色,研制出鸭肴美味“熏卤鸭”、汤鲜肉嫩的“清炖狮子头”。后来郑兴文在道台府又研制出:道府晾肉、樱桃肉、口福肘子、多子多福等菜肴,都成为道台府的名菜。
年,“老厨家”第二代传人郑义林(-)子承父业,在埠头区的俄国街(今道里西十道街)挂匾营业,这期间“老厨家”以菜式新颖、口味独特而被食客交口赞誉,生意异常火爆。名扬东三省,成为哈尔滨最早的私家菜馆。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哈尔滨。日本各大财阀纷纷涌向哈尔滨,开工厂、办洋行……。“老厨家”的生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天天“人满为患”,没想到这只是一段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暂短的虚假繁荣。从那以后,日本侵华战争扩大,物资严重匮乏,日伪统治者从年开始实行面粉等一系列物资配给制度,取消了私人粮栈,虽对饭店业有每家三十斤面的供应政策,但这点粮对开店营业起不了多大作用。“老厨家”也把几年的积蓄,全搭进去了,到了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地步。就这样,“老厨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于年5月,被迫停业。
年秋,77岁的郑兴文离开人世。他在去世前,把儿子郑义林托人安排到道外六道街“厚德福饭庄”上灶,郑义林在“厚德福饭庄”工作了14年,直到年8月5日停业。五、六十年代,郑家厨师一直想重树“老厨家”这块金字招牌,但都因历次的政治运动所限制,没能如愿。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处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这时“老厨家”第三代传人郑学章(年生、郑义林之子)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深感“老厨家”重见天日的机会来了,他把两个儿子郑树国、郑树森送到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去深造,让他们掌握更科学的烹饪技术,用精湛的厨艺及先进的营销理念为“老厨家”重新开张积蓄后劲。
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谨遵前辈讲信誉的信念和对饮食文化的敬仰,年,重新开设“老厨家”,复兴祖业。年迁址友谊路,打造哈尔滨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成为传播哈尔滨饮食文化的窗口。回望刚刚走过的年,老厨家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重回中央大街了。重回中央大街的老厨家,是一家餐厅,更是一道风景。它不仅坚持了博物馆式展览哈尔滨饮食文化馆藏品的风格,更几乎原版复制了两节中东铁路时期的火车车厢,置身其中,与古铜壁灯、铜开关、老座椅、手工地板等融为一体,仿若穿越时空一般。
带外地朋友来吃一顿老厨家,就能让他读懂哈尔滨。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见证哈尔滨城市历史的老物件,除了饮食类藏品外,也可以看到六七十年前的哈尔滨老地图、中央大街及辅街原版老建筑图纸、俄文老报纸;更可以看到早些年外侨们带到哈尔滨的“洋玩意”。
周总理国宴用菜“甜栗小油菜”(太好吃,名字可能记得不太准)
郑树国先生制作锅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