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刷到它,要了多少减肥年轻人的命
2024/10/16 来源:不详中午好,朋友们,都吃了吗?都吃啥了?
最近我一到饭点儿就犯愁,刷了几页外卖软件都不知道吃点啥;
来来去去就那几家连锁店,一顿饭三四十,吃得我毫无惊喜生无可恋;
每当这时候,我就乐意在网上看东北大盒饭。
十二块钱随便吃,有荤有素还色泽鲜艳;
甚至东北盒饭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不仅让我这个东北人思乡垂涎;
从分量到价格到味道,也足以震惊南方朋友一整年。
大学生和打工人流行把吃饭叫做“干饭”;
但在东北,一言以蔽之——整。
在东北,最浪漫的语言不是我爱你,而是:走啊,领你整点儿饭;
今天整东北自助大水饺,10块钱随便吃绝对管饱;
图源
咪西裴裴明天整东北限定款大盒饭,几十样菜随便选,吃多了老板也不急眼。
在自选菜面前,啥第二杯半价的营销只能算是弟中弟,这无限续盘的操作才算是大气;
图源
小张鹤从纹身金链子大哥,到扒蒜白貂小妹;
从蹲点拉活儿的司机,到慕名而来的探店博主;
无论身份地位,不管职业年纪,沉迷东北盒饭的人们准时准点出现在街头巷尾。
哈尔滨的通达街就是著名的盒饭一条街;
我曾经有幸去过,刚走到街口就差点香迷糊了,朋友掐人中才给我抢救回来。
并且这街上的小店看着普通不起眼,甚至有半地下式的、大客车式的。
但都是大隐隐于市,随便找一家都能将中华平民美食的魅力尽显。
进屋一看装修虽然不讲究,但打饭的大姨绝不手抖;
图源
爱吃的小猫一看菜系,基本必备的是锅包肉、地三鲜、溜肉段、大扒肉、外加下饭的炖豆角、麻婆豆腐和西红柿炒鸡蛋,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嗷嗷下饭。
江湖传说东北菜系万物皆可炖,特点是稀能、胶黏、黢黑、齁咸。
有不少朋友对这八个字有所误解,寻思这玩意能好吃?
但东北菜的灵魂其实就在于此,菜和菜交织一体,再扣上一碗五常大米;
图源
大咔嚓逛铁岭油脂和碳水充分融合,从外形上看五彩斑斓乱七八糟;
尝了一口瞬间打通任督二脉,这原来是庄子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展现;
啊~多么痛的领悟,只恨自己没早点尝尝东北菜系的全部。
并且吃的时候还有点讲究,吃不能叫吃,得叫“扒拉”;
东北饱满的米粒裹上下饭菜的汤汁,什么计算卡路里,什么寻找减脂餐,通通被抛在脑后。
街边的盲盒盒饭也是特色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家“铝饭盒”盒饭;
每一盒的菜都不一样,10块钱一盒,还送一瓶水;
图源
刘大博街边工地的干活师傅天天来吃很是满足,这个他们自称“穷鬼大乐园”的地方,给了体力劳动者一下午的能量。
要是不想吃盒饭,东北还有街边现炒。
8块钱一盘尖椒干豆腐,18块一盘锅包肉;
点完菜老板就开始抡大勺,火力全开花样技巧,看得跟杂技表演似的。
等锅包肉一出锅,看着外皮酥脆、色泽金黄,一闻还有股刺鼻的白醋味儿,咱就知道这是来对地方了。
图源
阳哥除了盒饭,早市文化也是东北的一大特色;
从水煎包到大油条,从大碴粥到豆腐脑;从大黄米饭到鸡蛋汉堡;
东北早市又叫碳水天堂,这名号肯定没跑;
图源
芋泥啵啵应季的特色当然也少不了;
江水解冻时候上新开江鱼,夏天开始卖刚摘的蔬菜瓜果,上面还带着泥;
天稍冷点早市开卖成吨的大白菜,冬天到了还有特色冻柿子和冻梨;
咱总能刷到南方朋友拿50元巨款逛东北早市的视频;
结果被极低的物价惊讶到,才发现50块钱逛早市根本吃不完,元逛早市那就是隐形土豪。
特奇怪的是,这些短视频你白天刷不到,就是晚上咱减肥饿到想挠墙的时候,它出现得刚刚好。
我看过一个德国小哥去宇宙尽头铁岭的早市测评视频;
大爷大妈热情似火夸小伙好看,食物的物价和味道也让他笑得灿烂;
牛肉烧麦8元一屉,大肉包子5元一笼,油条1块1根,鸡蛋汉堡2块5一个;
德国小哥说自己仿佛到了天堂,要我说小哥到东北也到了第二故乡;
毕竟德国人和东北人一样爱吃酸菜血肠;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访问东北时干了两大碗杀猪菜,吃得是眼泪汪汪;
我猜想,那一刻的默克尔一定和很多朋友一样,成了精神东北人,感慨这素未谋面的故乡。
餐饮方面的物美价廉,只能算是东北物价的冰山一角;
作为洗浴文化的正统发源地,东北的洗澡待遇才让人羡慕得跺脚。
有全国洗浴中心称号的沈阳,随便找一家浴池都修得像欧洲大宫殿;
图源
小黑饿了块钱出头的单人门票,进去了奶浴盐浴牛奶红酒浴齐上,水果零食管够,生蚝还能吃到饱;
搓澡环节南方朋友可能第一次体验有点害臊,但当搓完肤如凝脂就能明白:东北搓澡为啥戒不掉。
除了吃喝洗搓,以及KTV游乐场麻将桌,有不少朋友直接在浴池睡觉。
睡够了想娱乐可以看二人转表演,想补充点文化有些浴池还出了书店和文化讲座。
这一整个当代幸福乐园和古罗马文化场的融合,居然只要一百多,咱还要啥自行车。
东北的房价更别提了,除了以价格极低出名的网红城市鹤岗;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全国房价最便宜的50个城市,东北占了19个;
网上总开玩笑说海南是东北第四省,但除了在海南的东北人多点,物价房价都根本不在一个次元。
东北似乎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也建构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实聊起东北,大家总会聊共和国长子的衰落;
聊《钢的琴》中失落的车间和机床里的文艺梦;
聊《漫长的季节》里三十年的大厦崩塌和云端父辈们的伤痛。
聊东北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剩下一帮人考公,一帮人当街溜子啃老。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知道,故事是发生了的,伤痕是存在着的,阵痛也是还没缓解的。
如今,东北的年轻人正在逐年向外流失,在北京,一个石头砸下去十个人至少有仨东北人;
很多人会用回不去的故乡形容东北;
但同时,在消费主义另一次元的东北又在收留很多失意的年轻人;
这几年,很多卷不动躺不平的年轻人奔向东北生活。
4万块买一套70平的房,医院,有重点学校,能感受东北的便宜物价,能过上一种久违的“正常生活”。
图源
徐汇区夜神月年轻人选择东北的原因很多。
或是被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的生活捶打;
或是垂涎于某种复古的生活秩序和正常物价。
但我也总是隐约有种感受:
曾经的伤痕东北,与我们的现在,正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共同呼吸。
卷不动的年轻人奔向东北;一顿饭三四十的我们向往东北;
而东北,也像一座时代避难所,用物价与热情,包容着疲惫与失意。
东北有句名言:没什么事儿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就两顿。
我不想用乐观主义精神去概括这句名言;
但即使,明天是复杂的漫游;
今天,你素未谋面的东北老乡,也会敞开大门,欢迎你整一碗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