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艇说说我当兵的那些事儿之七
2023/4/6 来源:不详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1_1.html
发表过的唯一一首诗
从小到大,我只发表过一首诗,唯一的一首,而且还是“命题作文”。
那是年秋冬时节,我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学习的时候。一天下午下班时分,副刊的刘主编推门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张黑白照片。在我眼里,肩扛上校军衔的刘主编,不仅是首长,更是大师,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他和蔼地看着我,语气十分亲切,“小董,晚上有没有时间?这是方勇拍的一张片子,你看能不能配上几句诗?明天早上交给我!”
虽然,我才刚刚“出道儿”,但方勇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是军区摄影界的大腕儿,作品颇丰。能给他的摄影作品配诗,不仅机会非常难得,对我而言也算是一份“殊荣”。可我压根儿就没有写过诗啊,怎么办?接吧,没有把握,不接吧,又实在没有推辞的勇气和余地,尤其是生怕辜负了刘主编对我的一片信任和好意。
接!片刻的犹豫之后,不服输的我,倔强地拍了胸脯子,“首长,我明天一早交稿!”
大话说出去了,可这几句诗,自己真能“憋”得出来?“憋”出来了,能顺利过关么?这心里头委实一点底儿也没有。捏在手里的这张照片儿显得是那么沉重。夜深人静了,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头,窗户打开了一条缝,一口一口地吧嗒着三毛钱一包的劣质烟,终于,灵感冒了出来。于是,有了这首小诗:
“我也来参加”
收起假日的雀跃
阳光下
女兵们排成一列
接受青春的检验
方阵里的这个小不点
也许读不懂
你一脸的庄严
原是
一种爱的内涵
她在想下个星期天
你能否带她去儿童乐园
我把这几句诗,工工整整地誊写在报社专用的方格稿纸上。第二天一上班,诚惶诚恐地呈递给了刘主编。他认真看过之后,连说“不错”,便直接填报了发稿签。两天后,稿子见报,这成了我的诗歌“处女作”。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25个年头,但刘主编“当面约稿”的那一幕,至今记忆犹新。每每想起,这心里头总是暖暖的!
断片儿26年
喝酒断片儿是常有的事情。而我的一次酒后断片儿,竟长达26年。直到前几天遇见当事人,才算接上了“茬儿”。
那是年9月底,奉部队首长指示,我和另一名报道员小郑去远离机关的苗山营区采访。小郑选择了A营,我去了B营。为能尽快采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的鲜活的新闻稿件,我索性一猛子扎到底儿,把铺盖放到了班里头。白天,我和大家“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晚上,一起东拉西扯“侃大山”,试图从只言片语间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很快,我和战友们打成一片。
国庆节放假,两个跟我“一见如故”的鞍山兵,非要请我到镇上撮一顿。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奢侈很快活的事情。恭敬不如从命。我们一起走进了小镇上唯一的一家小饭馆儿。刚出锅的炖猪爪、焦熘大肠头、尖椒猪头肉,都是解馋的下酒菜。推杯换盏间,不知不觉,我一个人干掉了一瓶“泰山白”。正在这家饭馆聚餐的几个丰南老乡,听鞍山战友说我在这儿,不问青红皂白,硬拽着我去了他们桌。老乡们不但把我让到了“主位”上,还撤掉剩盘子剩碗,重新点了几个菜,这让我受宠若惊,很是感动。虽说我已酒足饭饱,了无胃口。但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入乡随俗”。一个“眼睛聚光”的老乡听说我已经喝了一瓶儿白酒,他显得很是豪气,“现在,我们比你少一杯,先补上!”他率先倒满一杯,一口闷了进去。见我犯怵喝白酒,一个操唐山“市里儿”口音的大个子老乡,撺掇着换了啤酒。“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他们的感召刺激下,我也犯了牛脾气。于是乎,你一杯、他一杯,你敬我、我回敬,直喝得昏天黑地。
半夜里,我开始呕吐不止,也不知往厕所来回跑了多少趟,最后连褐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浑身上下一点力气也没有。好不容易捱到天亮,怕人知道了笑话,我自己悄没声儿地去了镇上的卫生院打点滴。26年前的山沟卫生院条件可想而知,那黑乎乎的枕头、脏兮兮的被褥,满屋子飞来飞去的绿头苍蝇,至今还在眼前晃荡。
可跟谁喝的酒?到底喝了多少?咋回的营房?咋到的连队?晚上吃了啥?这一连串的中间环节,我一丁点儿印象都没有。26年来,它在我记忆的存储器里一直是个盲区。
不久前,回丰南,意外碰到了苗山营区的战友梁景林和卢政国。谈笑之间,说起了部队的往事,自然而然也提到了我在苗山的那次采访:
卢政国操着“市里儿”口音,冷不防地问:“还记得你在苗山输液不?”我一愣,他咋知道的?难道走漏了消息?正疑惑间,梁景林一脸坏笑地看着我,
“知道是谁把你灌多的不?”“不记得!喝断片儿了。”我愕然。
“呵呵呵,告诉你吧,当年把你灌多的就是我们俩!”梁景林“嘻嘻嘻”地告诉我,他号称“梁一斤”,是他张罗着补上的那杯白酒;卢政国外号儿“卢一瓶”,他鼓捣着换的啤酒。乖乖!今儿要不是他们主动交代,这“片儿”真不知得“断”到啥时候!有意思的是,细一论,这个“梁一斤”竟是我岳父梁景一的老家堂弟。
看着两个战友开开心心的样子,我自嘲:酒大伤身,如今也一把年纪了,绝对不能再出喝酒断片儿的洋相了!
一张25年前的老报纸
王斌是我在部队当放映员时的电影队长。在他手里,有一张25年前的老报纸,它不仅记载着我当年的成长足迹,也见证着我和王队长绵长而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是一张年2月21日的原济南军区《前卫影苑》报。记忆中,它对开四版,每月一期。主编叫李乃润,虽然我们始终未曾谋面,至今也素不相识,但李主编没少编发我的稿子。特别是这一期报纸,李主编竟不惜把头版头条和报眼这两个黄金位置,一下子都“赏”给了我一个人。搞报道的都知道,这样的好事“千金难求”。所以,报纸发下来,我很是风光了一阵子。然而,就是这样一张于我而言非同寻常的报纸,我却没有把它保存下来。你说遗憾不?
庆幸的是王队长手里有。几天前,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么多年,几经辗转,这张“写他”的报纸,连同另一个战友送他的3个手工打制的撑衣架,他一直珍藏着。
年深秋,由于所在的老部队撤编,我从山东莱芜移防河南商丘。在面临退伍的关键时刻,刚从上海探家归队的王斌,听说我是国家三级放映员,主动跑到连队找我,面谈之后,他用自行车驮着我就去了机关,当面把我推荐给了宣传科王玉伟科长,这才使我如愿以偿,有幸继续留在了部队发展。
虽说,我在电影队干的时间不长,可收获却不小。在这里,王队长不仅手把手教会了我写美术字、刻幻灯片儿,更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他的敬业、认真、细致、干练、热情,正是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这些良好品质,才使得我在没有刻意采访的情况下,用“眼睛”写出了这篇登上了头版头条的人物通讯:《好一个“拼命三郎”——记部队电影队专业军士王斌》。
后来,领导们把我从电影队调到了报道组。和王队长工作上的接触少了,但我们私下里的交往却一直没断。嫂夫人是上海一所小学的教师,每年寒暑假都来部队过。年暑期,未婚妻老梁也来部队看我,那时我还没有提干,住在战士宿舍,根本不具备接待她的条件。怕我窘迫,善解人意的王队长和嫂夫人一日三餐请我们过去吃。临走一上秤,老梁居然长了几斤肉。现在说起来,我和老梁还感动不已。
从年年底调回唐山,我与王队长一别就是20多年。除了到上海出差,我们见过两面,平时联系并不太多,但我们彼此感觉从未疏远。在我看来,这张被王队长一直珍藏了25年的老报纸,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对军旅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对那份历久弥新的战友深情的永恒寄托。
◎当年的老报纸
一篇22年前的演讲稿
闲暇,整理旧资料,意外发现一篇22年前的演讲稿。印象中,那是年七一前夕,我受战友李玉福之托,利用休息时间,为他妻子杨志青参加单位的“庆七一”演讲比赛而赶写的。今天发出来,算是留痕。也请大家批评、斧正!
附文:
假如没有共产党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日历再掀过3页,就是中国共产党75周岁生日了。抚今追昔,让我们共同思索,假如没有共产党,今天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国曾为人类进步做出过许多卓越贡献。说到这儿,大家自然会想起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发明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却在上面签订了多个屈辱的条约;我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撮火药,却让侵略者的火炮恣意轰击古老的长城;我们最早发明了指南针,却被列强用来侵入神圣的领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的文明倒置?让我们一同再翻开近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看一看: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让英国叩开了中国国门。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他们在中国大地上为所欲为、横行霸道,逼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赔款总额达10亿两白银;从年至的6年间,仅沙俄就霸占了我国东北部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6个英国、14个江苏……当时一位列强的总理傲慢地嘲笑我们:“中国”只是个地理名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个国家。
面对祖国的深重灾难,面对民族的危亡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在痛苦地思索、艰难地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但无论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使中华民族最终摆脱悲惨的命运。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国人民在痛苦中挣扎、徘徊。
公元年7月,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诞生了!她给迷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她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在一个个历史的紧要关头,她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前赴后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时,是坚决抵抗还是步步退让?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使中国避免了亡国的命运。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当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是安于革命胜利止步不前还是清醒“赶考”建设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用40多年的努力,使新中国取得了旧中国千百年所从未达到过的巨大进步。工业上,我们只用了40多年时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近一个世纪走过的路程;农业上,我们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5的土地上,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1/4的人民。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中说:“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如今,我国人口虽然比艾奇逊写信时增长了两倍,但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八五”计划的实施完成,更使我们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光辉的“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正是这一项项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才使我们从昔日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弱国,一跃成为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那么,这种巨大的地位变迁,究竟来源于哪里?没错,源于中国共产党,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不懈奋斗。
当然,我们的党在75年的漫漫征程中,也有过失误和挫折。但在失误面前,我们党向来是严肃认真的,从不推诿,勇于靠自己的力量坚决纠正;在挫折面前,我们党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自我批评勇气,不但是任何剥削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无法比拟的,就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的党,没有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的,那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所以,在中国,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为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共产党,中国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将会是一番什么样子?大家一定想一想!认认真真地想一想!
谢谢大家!
22年之后,当我把这篇演讲稿稍加整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