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锅盔鸡鸡勾羊排火锅你知道这两大美食
2023/7/9 来源:不详西夏锅盔鸡
西夏锅盔鸡是贺兰县农家乐小院的一道美味佳肴。
吃这道美味佳肴,必须是农家做的锅盔,鸡是家养土鸡,按照西夏流传的烹饪方式做出来的正宗佳肴,才叫“西夏锅盔鸡”。
制作方法:
为啥叫锅盔,因为农妇用铁锅烙出的大馍,像过去士兵头上戴的头盔一样。人们就起了“锅盗”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
锅盔的规格可大可小,大的有四五斤面的,中型的有二三斤,小的也有半斤重。土鸡一只,约4斤重。
农家做锅盔的方式为:
先将面粉和成面团,经过发酵后,加人等量的碱水或苏打粉,以不酸为度,揉勻后放到大锅用微火烘烤(一般来说,发酵后的面用碱后,烘烤出的锅盔面味浓,吃起来爽口)。
在农村做锅盔多用锅头,用微柴小火慢慢烘烤。一个五寸厚的大锅盔也许用一天的时间才能烘烤好,火色均匀,出锅后的锅盔,外焦内松,吃时用刀切开,人口沙甜,老小皆宜。
本地土鸡,宰杀后除毛(用手将毛拔掉),然后放在火炉上,将余毛燎尽,洗黄亮,去内脏洗干净,然后放至铁锅中加生姜,桂皮,花椒、煮半小时,将鸡捞出,再重新将鸡肉剁成3厘米块,用清油爆炒,辅以葱段、蒜片、干椒,佐以姜粉、花椒粉、盐等调味品。再将锅盔切成块,用油炸成黄色放在肉上,同鸡肉一块焖炖,炖到肉烂,即可上桌。
西夏锅盗XI特色:肉质鲜美、饼香肉多,营养丰富、正宗地道、名不虚传。
鸡勾羊排火锅
鸡勾羊排火锅是贺兰县农家乐小院的一道美味佳肴。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人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东汉时期即有火锅,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涮火锅的情景。到宋代,火锅的涮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涮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涮牛羊肉。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所涮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炖羊肉了。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探马报道: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地不远了。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
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旧时涮火锅多在秋冬,涮羊肉的火锅是黄铜制作的老铜锅,锅身高,铜火锅中间有小火炉,火膛大,,所烧木炭或者砟子炭。火大烟小。涮锅的羊肉切片特讲究刀工,片出的羊肉薄如纸,齐似线、勺若浆、美如花,落在盘里要见得青花。
涮火锅其特色为汤物合一,现吃现烫,边煮边吃,油而不腻,辣香味鲜,热气腾腾,暴汗淋漓,,解郁除忧、酣畅之极,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锅、清淡锅、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火锅有没有特色,关键在火锅以及香料、底料、汤料的制作。如果在餐厅吃火锅,沸汤下羊肉,变色捞出,蘸料即食,那就另当别论。
火锅几乎都要有香料,怎样选好香料;用好香料,是特色火锅的关键所在。火锅香料的制作比较麻烦,所需品种也多:白扣、草果、三奈、丁香、砂仁、香果、孜然、桂皮、甘草、枝子、排草、老扣、甘松、陈皮、筚拨、香茅草、八角、香叶、千里香、小茴香、香草均5克。
香料制作方法:
炒制前先把香料破碎或切成段,用温水泡大约20分钟,花椒泡涨。准备2口炒锅,一个里面放(豆瓣、大葱、生姜、醪糟、白酒25克、大蒜、碎米、牙菜、豆豉、冰糖)共9样拌勻;
另一口锅内加入3斤牛油熬化,然后加入色拉油烧到7-8成热,用勺子把油舀到和匀的豆瓣上面,边淋油边搅拌,以免豆瓣焦化,至到油淋完为止。然后将豆瓣置火上用中火熬制10分钟左右,豆瓣快干水气时,下滋粑辣椒,改用大火炒制,当油沸腾时,改用小火熬制,15分钟后加人白酒25克左右(回族可不加酒),继续炒制,直到各原料水分快干时,加泡涨的香料继续炒制,直到各原料9分干时,下泡涨
火锅底料炒制好以后,面上都浮有一层油。可将这层油打出一部分作为老油,以备下次炒制时作“母油”使用,因为这样做可使火锅底料的香味更加浓郁醇厚。
火锅汤料的调制,更不要怕麻烦,要有耐心。
原料:牛棒子骨一斤、鸡爪骨半斤、生姜、大葱、料酒(回族可不用)、鸡精、味精适量。
制法:牛棒子骨洗净后敲破;鸡爪骨洗净;生姜切片;大葱切段。先将牛棒子骨、鸡爪骨人沸水锅中焯一水,捞出放入清水锅中,加入生姜、大葱、料酒,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至汤色乳白,打去料渣不用,即得鲜汤。
接着调入鸡精、味精,另将干辣椒、花椒投入炒锅内加菜油炒香,随后撒入火锅中;然后火锅内再撒小尖椒三两、花椒半两,这时就可将火锅端上桌,待烧沸数分钟后,即可动手涮烫各种原料了。
的花椒,再炒制5-10分钟即可。
火锅底料的炒制费时费力,要有耐心,稍一不慎,前功尽弃:
原料:胡麻油一斤、牛油一斤、郫县豆瓣六两、干辣椒八两、生姜、大蒜、大葱、冰糖、醪糟汁、八角、三奈、桂皮、小茴、草果、紫草、香叶、香草、公丁香均适量。
制法:菜油先炼熟;牛油切成小块;郫县豆瓣剁细;干辣椒人沸水锅中煮约2分钟后,捞出绞成茸,即成糍粑辣椒;生姜拍破;大蒜去皮剥成瓣;大葱挽结;冰糖敲碎;八角、三奈、桂皮掰成小块;草果拍破。
炒锅置中火上,炙锅后倒入菜油烧热,放人牛油熬化,投人生姜、蒜瓣、葱结爆香,接着下入郫县豆瓣和糍粑辣椒,转用小火慢慢炒约1个多小时,至豆瓣水气炒干、香气四溢且辣椒微微发白时,拣出锅中葱结不用。
随即下人八角、三奈、桂皮、小茴、草果、紫草、香叶、香草、公丁香等,继续用小火炒约分钟,至锅中香料色泽变深时,下人冰糖、醪糟汁,用小火慢慢熬至醪糟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这时将锅端离火口,加盖悟至锅中原料冷却,火锅底料即大功告成。
在火锅底料的炒制过程中一定要用温火,以免将原料炒煳,可使原料内部的香味和色素等充分渗出。在炒制过程中还要用锅铲不停地翻动,以使原料受热均匀并避免粘锅。火锅底料中加人的郫县豆瓣主要用于提味,而糍粑辣椒则主要用于提色,不过两者均要慢慢炒干水气,这样才能使其味道和色素充分地溶于油中。火锅底料中加入冰糖可以起到“亮”汤汁的作用。
而加入醪糟汁,则为的是促使豆瓣和辣椒中的辣味、香料中的香味充分渗出并溶人油中。此外,加入醪糟汁还可起到调和诸味并除去某些香料中苦涩味的作用。火锅底料中加人香料无疑是为了增香;其中加人的紫草是为了增加红色,但香料的用量不可过大,量大就会起反作用。同时,所加香料的种类也不宜过多,以加人八角、三奈、桂皮、小茴香等常用香料为主,再加人少量其它香料辅助即可。
注意,通常火锅底料中所加入的香料要比调制卤水时所加人的香料为少。在调制火锅汤料时,如果口味要求不是太辣,那么其中的干辣椒便不用直接人炒锅用油炒香,而是先人沸水锅中焯一水后,以减其辣味,再捞出撒入火锅中。火锅底料大批量的炒制方法和小批量的炒制方法有一定差异。小批量的炒制一般要将其中的香料打成粉末,并减少其用量,同时还要适当地缩短香料的炒制时间。